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来源:才华咖  本文已影响2.74W人 

导语:下面是关于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模拟题,我们一起来看看题目。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复习,教师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一、单选题

1.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 )

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B.教育再生产劳动

C.文化体系

D.教育为文化本体

【答案】:D

【解析】: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2.( )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地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A.叙事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质的研究法

【答案】:C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3.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生产力的发展

D.科学技术

【答案】:D

【解析】: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

4.下列不属于二次文献的是( )

A.书目索引

B.题录

C.调查报告

D.提要和文摘

【答案】:C

【解析】:

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5.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答案】:B

【解析】:

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6.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

【解析】:

7.题干描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7.(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A.备课

B.课外辅导

C.布置作业

D.考试

【答案】:B

8.刘老师在导入《三国演义》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先给同学出一个谜语:“凿壁借光,打一人名。”再由谜底“孔明”引入三国历史的学习。刘老师采用的这种课堂导人方法是( )

A.悬念导入

B.情境导入

C.直接导入

D.引趣导入

【答案】:D

【解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引趣导入,能巧设疑难,唤起欲望,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题干中的老师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一种引趣式导人。

9.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 )

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答案】:B

【解析】: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做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 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10.( )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A.教学模式

B.教学组织形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原则

【答案】:C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教学方法的概念。

11.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 )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D

12.对同一问题所提的意见越新奇、独特,则其思维的( )越高。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结构性

【答案】:C

【解析】:

“新奇、独特”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

  二、填空题

1.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答案】:

(1)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2)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3)课外活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4)课外活动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此外,课外活动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同时,学生通过各种体育课外活动和劳动活动,可以强身健体,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学到一定的劳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

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阶段与培养的方法。

【答案】:

(1)班集体形成的阶段:①组建阶段;②形核阶段;③发展阶段;④成熟阶段。

(2)班集体培养的方法: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简述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要求。

【答案】:

(1)从低年级抓起,越早越好;(2)循序渐进,逐步发展;(3)严格要求,多方密切配合;(4)树立榜样,启发自觉;(5)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在一次历史课上,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老师在讲课,听课老师入了迷,问这位讲课的老师准备了多长时间,讲课老师说,“我准备了一辈子,但这个題的准备只用了15分钟”。

材料二:有人认为,看看教材,翻翻教参(教学参考书),写份教案就是备课。

材料三:苏联一位著名的芭蕾舞大师,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当我正式登台演出时,我的劳动实际上早已完成了。”

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的教学有何启发。

【答案】:

【答案要点】(1)从教育的意义上而言,材料一与材料三体现了备课的重要性。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备好了课,教师便对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方法了解透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且有效地将教学内容系统、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也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教师应树立终身备课的思想,把备课看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应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从教育意义上而言,材料一中的老师与材料三中的芭蕾舞大师的话语体现了他们对备自我的重视。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材料二中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教师要想教好一节课不仅仅是写一份教案的问题,而且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如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此外还包括备教学行为、备自我、备检测等;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姿态置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